凝 字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汉字,它的字形演变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的金文。最初的“凝”字写作“仌”,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结冰时的状态,如隆起的冰块或者冰面上的裂纹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凝”字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式。
在金文中,“凝”字与“仌”同义,都是用来表示冻结的状态。
到了小篆时期,“凝”字的标准写法变成了“冰”,这是因为“冰”、“仌”、“凝”三字在这个阶段意义相同,都指的是液体在低温下凝固成的固体。
在隶书中,“凝”字进一步简化和发展,最终形成了现代楷书的书写方式。
综上所述,“凝”字的演变经历了由图形文字(金文)向抽象符号(小篆)再到标准化的汉字(隶书)的过程,最终在楷书中固定为现在我们熟知的字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