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齐桓晋文之事的白话文小故事
时间:2025-04-14 11:23:32
答案

齐宣王问:“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,可以跟我讲讲吗?”孟子说:“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人,所以后世失传了,我也没有听说过。如果不能不说,那还是说说王道吧。”

  齐宣王问:“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实行王道呢?”

  孟子答:“通过安抚百姓称王,没有谁可以抵御得了。”

  齐宣王问:“那像我这样的人,可以安抚百姓吗?”

  孟子说:“可以。”

  齐宣王问:“那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?”

  孟子答:“我听胡说,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,有个人牵头牛走过,您看见了问:“牛牵到哪儿去?”,牵牛的人回答说:“要杀了它用来祭钟”。您说:‘放了它!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,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。’那人问:‘那能废除祭钟的仪式吗?’您说:‘怎么能废除呢?用羊去换它吧。’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?”

  齐宣王说:“有这事。”

  孟子说:“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。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,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。”

  齐宣王说:“百姓的确对我有这样的误解。齐国虽然不大,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?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,无罪却要往死地里送。所以才说用羊去换它。”

  孟子说:“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。以小换大,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?您要是可怜牲畜无罪却往死地里送,那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

  齐宣王笑道:“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?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以羊换牛的,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。”

  孟子说:“没关系,这才是仁爱之道,只因为您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。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于禽兽,看到它们活着,就不忍心看它们死去;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,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。所以,仁厚的人们不接近厨房。”

  齐宣王高兴地说:“《诗经》里面讲过:‘别人有想法,我能揣测出来。’这话像是说您的。我做了这件事,回过头来再想它的目的意义,反而得不出。您这么一讲,我心里又有所触动了。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?”

  孟子说:“有人向大王报告说:‘我的力气可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,却拿不起一根羽毛;我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,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。’您同意吗?”

  齐宣王说:“不,不同意。”

  孟子说:“如今您一片仁心,使禽兽沾恩,但是百姓却一无所得,这是为什么呢?这样看来,一根羽毛拿不起来,是不愿用力;一车柴草看不见,是不愿用视力;百姓不受保护,是不愿施恩。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,是不肯做,而不是不能做。”

  齐宣王问:“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?”

  孟子说:“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,他告诉别人说:‘我不能做。’这的确是不能做。向长辈弯腰作揖,他对人说:‘我不能做。’这是不肯做,而不是不能做。所以您不行王道,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;您不行王道,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。

  “尊奉自己的长辈,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;爱护自家的儿童,推广开去也爱护人家的儿童。要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。《诗经》里面说过:‘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,推广到兄弟,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。’说的就是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。所以,能够推广恩泽就能安抚四海百姓,否则,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保护不了。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没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,没有别的,善于推己及人罢了。现在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,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,这是为什么呢?用秤称,才知道轻重;量一量,才知道长短。事事如此,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。请您掂量掂量吧!

  “难道您要兴师动众,使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,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,然后才痛快吗?”

  齐宣王说:“不,我对这个有什么痛快的呢?我是想借此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罢了。”

  孟子问:“您很想得到的东西,我可以听听吗?”

  齐宣王笑而不答。

  孟子问:“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?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?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?美妙音乐不够听吗?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?您的臣子们都能充分供给,您难道为的是这些吗?”

  齐宣王说:“不,我不是为这些。”

  孟子说:“那么,您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,您是想开拓疆土,使秦、楚等大国朝见,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,安抚四方小数民族。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,去谋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,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。”

  齐宣王问道:“事情有这样严重吗?”

  孟子说:“恐怕比这还严重。爬到树上去捉鱼,虽然捉不到鱼,却没有什么后患;凭您的做法,去谋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,要是尽心尽力地去做,必然会留下灾祸。”

  齐宣王说:“您可以讲给我听听这个道理吗?”

  孟子问:“如果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,您认为谁会胜出呢?”

  齐宣王答:“当然是楚国胜。”

  孟子说:“那么,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,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,弱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国家。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有九个,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。拿九分之一的力量去降服九分之八的力量,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又有什么两样呢?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吧。“现在您如果发布命令,施行仁政,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中做官,耕田的人都愿意在您的田野里耕作,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您的街市上做生意,旅行的人都愿意到您的国土上来游历,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,都愿向您申诉。如果能做到这样,谁能抵挡您呢?”

  齐宣王说:“我糊涂,不懂得这个道理。希望先生帮助(实现)我的愿望,明确地教导我。我虽然不聪慧,请让我试试。”

  孟子说:“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而有一贯向善的思想,这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。像百姓,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,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。如果没有这种思想,那就会放荡不羁,不守法纪,胡作非为,没有做不出来的。等到犯了罪,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,这就是陷害老百姓。

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,却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?所以英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,一定要使他们上能奉养父母,下能养活妻子儿女;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,即使是年成不好,也不至于饿死;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,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。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,上不能奉养父母,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;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,遇上年成不好,也免不了要饿死。

这样,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,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?您既然想施行仁政,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?在五亩大的住宅旁,种上桑树,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了;鸡、猪狗这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时节,七十岁的人就有肉吃了。

一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,八口人吃饭的人家,就可以不挨饿了。重视学校的教育,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、尊敬兄长的道理,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在道路上走了。年老的人穿丝绵、吃肉,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。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,以实现王道,那是不可能的。”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尺寸百科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