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中国修建城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统治需要、经济模式、自然灾害和军事防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。
统治层面:中国古代的统治方式与中世纪欧洲有明显不同。中国古代修建城池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,但当时的城池数量和规模普遍较小。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集中出现,到郡县制后开始大规模修建城池。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必须关注地方百姓的安危,并通过修建城池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,而欧洲的领主则更加重视自身的安危,城堡的主要作用便是为了保护领主1。
社会层面: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长期处于地主式封建庄园,而欧洲的中世纪则处于领主式的封建庄园。这种经济模式的存在,导致古代中国的地方人口、土地、财产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存亡,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得失。而中世纪的欧洲则普遍是领主式封建庄园,领主不仅拥有辖内土地的所有权,而且拥有绝对的政治统治权,拥有着独立的行政、司法、军队等特权1。
自然灾害:古代中国经常会出现自然灾害,如地震、洪水、旱灾等,这些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损害。面对这种大面积的饥荒,百姓如果不逃窜到其他地方就只有死路一条。因此,人们在面对这种大范围且持续时间长的自然灾害时,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抵御灾害的难度2。
军事防御:城池对于一座城市的防御来说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城池一般是指城墙和护城河,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需要护城河,尤其是战事频繁的北方地区。对于城市来说,最具防御功能的建筑还是城墙。这也直接导致汉字中代表城市的“邑”字,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、小篆,都带有一个矩形的圈,以此代表城墙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