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优质农商行,才有资格、才能被允许跨区域经营。
何为优质农商行?可以设定这样一些标准。
比如,资产规模过千亿元。因为一家农商行管理层能把资产规模做到千亿元之上,至少说明这个团队是做事的,是有能力的,且风险控制是做得不错的。而且,能管理千亿元资产规模的管理层,也应当能管理好跨区域分支机构的经营。即便出现一定风险,以其千亿元体量,也能不伤筋骨地消化解决。
再比如,必须是银保监会认可的标杆银行,管理上实行“白名单”制。因为,能成为全国标杆银行的农商行,经营发展、风控管理等各方面都领先于同行,让这些农商行做大做强,可以优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,让服务能力不足的农商行留下的县域市场空白,可以由优质农商行跨域区填补。标杆银行实行一年一评,跨区域经营的农商行“白名单”也年年调整。调进来的,获得资格;调出去的,在跨区域经营申请时,严格予以限制。
再比如,在上述指标之外,还可以辅助省联社考核等级和监管评级指标。通过这样的筛选,可以让真正想做事、有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的农商行,稳步进行跨区域经营;而这样的跨区域经营,由于一直置于监管层管控之下,也不会失控。
关于管理半径问题,可要求凡优质农商行跨区域经营,原则上不出省。即便出省,也应是农商行所在地有效管理半径范围内的相邻省份。强调这个,一方面是考虑农商行管理能力问题。过大的管理半径,总行管理层无暇顾及,异地机构往往成为管理盲区,最终演变为案件多发区和风险爆发区。另一方面,农商行是地方独立小法人,知名度确实不高。限定在一定半径范围内,也是考虑到其在小区域范围内,人们还能有所耳闻,多少有点品牌影响力,对其业务开展有所帮助。超出一定范围,品牌无人知晓,业务也将无人问津。
目前,1427家农商行(截至去年底)分化剧烈。农商行中的第一梯队,有的规模远超城商行,正在追赶股份制银行。这类农商行在服务本地的同时,有跨区域经营的强烈愿望,允许其在做实做好本地金融服务的同时,适度跨区域经营,可以更好地解决很多异地县域金融供给不足、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,从而更好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